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五育并舉”“以文化人、以文育心”等系列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戰略部署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2025年7月14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走進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對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王老師進行了深度訪談,在訪談中探尋非遺與教育、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答案。
在7月14日,實踐團成員抵達神木市大劇院,與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王老師進行了訪談。藝術團團長王老師向實踐團介紹道,在目前藝術團共有20余人,平均年齡25歲左右,是一支充滿活力的年輕隊伍。楊家將戰鼓所傳承的楊家將的故事充滿忠勇精神,在楊家將戰鼓表演時仿佛置身古戰場,同時講究鼓樂協作,每一次排練和演出都會讓團隊更加默契,形成獨特的藝術氣質。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藝術團團長王老師進行訪談 陳靜涵供圖
楊家將戰鼓傳承面對的挑戰是在“守正”與“創新”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王老師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戰鼓表演時要求節奏精準,需要融合戲曲、舞蹈等元素,年輕演員需長時間練習才能掌握精髓。在保留戰鼓原有氣勢的同時,融入楊家槍、音樂編排,使其更符合當代審美,這是一大挑戰。”在目前藝術團每年都會進行專業技能考核,并邀請大師授課,確保專業技能的高水準。在對楊家將戰鼓傳承過程中,藝術團通過短視頻、展演、比賽等方式吸引年輕人,許多學生因觀看演出后主動報名學習,影響力逐步擴大。
楊家將戰鼓傳承的價值是忠勇精神與心理韌性的跨時空對話。“鼓聲一起,仿佛可以看見楊業父子血戰金沙灘。”采訪中,王老師將戰鼓精神概括為“忠而不愚、勇而有度”。在她看來,“忠”是對家國大義的堅守,“勇”則是面對困難時的心理韌性。“非遺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能療愈當下的活態能量。”
不僅如此,楊家將戰鼓還是一種能促進老年人社交互動。楊家將戰鼓承載著忠勇報國的精神,老年人在學習、演練過程中,能夠喚起對家國歷史的記憶,強化文化根脈的認同,緩解現代社會的“精神孤獨”。楊家將戰鼓可以減少老人退休后的社會脫節感。擊鼓需要協調肢體動作,有助于鍛煉身體、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是一種適度的“文化運動”。非遺成為跨越代際的情感黏合劑,也讓鄉村振興的“精神空巢”問題迎刃而解。
在面對“如何把一門古老軍樂送進現代校園?”這一問題,王老師指出要將“楊家將戰鼓”與學校社團、體育藝術節以及社區文化相融合,并結合國慶節、校慶等重要節日,可分階段推進相關活動。在短期,楊家將戰鼓傳承可以依托戰鼓社團,與美育課程相結合;在中期可以開展一些戰鼓主題研學活動,聯動文投項目;在長期則需要建立青少年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逐步引導青年學生從觀看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創新者。 通訊員:李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