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增強青年學子環保責任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漢中凈土清源調研隊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走進漢中市城市污水處理廠,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環保研學之旅。
科技賦能,見證污水“變廢為寶”的奧秘
在廠方技術人員的引導下,實踐團成員實地參觀了污水處理全流程。從進水泵房、粗格柵攔截大件垃圾,到沉砂池分離泥沙,再到核心的生物處理區(厭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學生們目睹了渾濁污水經多道工序逐步凈化的神奇轉變。技術人員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一級A提標改造”工藝原理、出水水質標準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當看到最終排放口清澈達標的尾水排出,成員們深刻體會到“治污一線”的科技力量與環保人的堅守。


互動求知,解鎖綠色發展的實踐密碼
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圍繞處理工藝難點、污泥資源化利用途徑、中水回用潛力及日常節水竅門等,與廠方工程師展開了熱烈探討。工程師們深入淺出的解答,不僅解開了同學們心中的技術疑團,更深化了大家對“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治水思路的理解。實地觀察自動化控制中心如何精準調度全廠運行,也讓書本上的“智慧環保”概念變得真實可觸。
啟迪擔當,青春力量匯入環保長河
“污水變清流的過程,就是一部生動的綠色發展教科書。”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在交流中強調,“每一滴清水的背后,都凝聚著技術與責任。期待同學們將所見所感化為行動,爭做節水護水的宣傳者與實踐者。”實踐團成員深有感觸:“這次參觀徹底改變了我的認知。環保不僅是口號,更是融入城市血脈的堅實工程。作為青年,我們必須扛起這份責任,從自身做起,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
在深入調研企業生產端后,實踐團隊前往天漢濕地公園,旨在了解居民對水環境保護,特別是生活污水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認知現狀。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團隊成員與游客居民面對面交流。調研結果清晰地顯示:盡管當地生態環境優良,但部分居民對于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對周邊水體的潛在危害,以及節水減排對保護水源、維持養殖產業可持續性的重要性,認知存在明顯不足。面對這一發現,團隊成員結合專業所學和當地實際情況,聚焦于居民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為居民宣傳環保知識,如:“淘米水澆花,洗衣水沖廁”的廢水再利用妙招、“適量施肥用藥,保護魚蝦家園”的農業操作建議、“垃圾分類投放,減少污水負擔”的衛生習慣引導,以及“保護水源就是保護錢袋子”的產業關聯性宣傳等實用技巧。

“污水變清流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最生動、最直觀的生態文明教科書。”實踐團隊長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此次漢中之行,同學們不僅深化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強大力量,以及作為環境相關專業學生未來肩負的重任——用智慧守護綠水青山。”
此次漢中污水處理廠之行,不僅為我們打開了認知環保前沿的窗口,更在年輕心靈中深植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我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沉甸甸的使命感。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征程中,這股青春力量,正以其獨特的視角與蓬勃的朝氣,積極匯入守護碧水藍天的磅礴長河,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的綠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