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千年歙邑藏,青衿踏夢赴徽鄉。6月29日,經管學院“赴黃山市守正創新非遺實踐小分隊”前往中國徽墨之都——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通過調研走訪、實地參觀、躬行實踐等方式,學習傳承徽墨制作的非遺技藝,助力傳統徽墨非遺融合發展的宣傳推廣。在奔赴歙縣開展實踐前,經管學院“赴黃山市守正創新非遺實踐小分隊”進行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團隊成員查閱典籍,系統梳理徽墨發展脈絡,清晰掌握其歷史傳承。
墨脈尋蹤:對話歙縣徽墨非遺傳承人的千年守護
徽墨,作為古徽州府(今黃山地區)的標志性文化產物,起源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時期,承載著千余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實踐隊員前往徽韻工藝紫墨軒,開展徽墨文化探尋活動。
在紫墨軒,實踐隊員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徽墨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項德勝。項德勝作為徽墨技藝傳承的核心人物,向隊員們系統講解徽墨的歷史淵源。現場展示的徽墨種類繁多,多數具備收藏觀賞性,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徽墨制作技藝的深厚底蘊與傳承活力,進一步理解徽墨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

圖為項德勝老師為實踐隊講解徽墨。張洵 供圖
古法探秘:解構徽墨制作的千余道匠心工序
古法探秘:解構徽墨制作的千余道匠心工序
徽墨制作流程嚴謹復雜,實踐小分隊走進徽墨制作基地,瞬間被獨特煉煙工藝吸引,在特殊窯爐房間內,燃料燃燒產生的煙是徽墨關鍵原料,隊員們深入了解煉煙、和料、杵搗、制模、描金等核心工序,從燃料選擇、火候把控,到杵搗力度、制模精細度,每一步都藏著匠人的智慧。選燃料有講究,得挑最適合的,才能讓煙質上乘;火候把控更是門學問,大了小了,都會影響后續;杵搗時,用多大力氣,得憑經驗摸索;制模的精細度,關乎墨塊最終模樣……

圖為項德勝老師為隊員們展示煉煙過程。張洵 供圖
躬身實踐:三下鄉小隊的徽墨杵搗描金體驗
跟著項老師,實踐小分隊走進一間屋子,一進去,就聞到中草藥和墨混合的味道。大家要在這兒親手嘗試徽墨的杵搗和描金。看著老師用杵一下一下砸,在項老師的邀請下,隊員們圍上去,用手揉捏、用杵輕搗,那股子老手藝的勁兒,通過指尖,慢慢傳到心里。“使點勁,又不能太猛,得找平衡……”項老師在旁邊耐心教,大家聽得分外認真 。項老師在旁邊教,同學們圍在桌子前做描金,拿著筆,一筆一筆在墨塊上畫。干這些活兒的時候,大家才知道,原來徽墨制作這么講究,每一下都有門道。這次體驗,讓隊員們實實在在摸到了傳了千年的制墨手藝,也明白這老工藝得有人接著做,大家都想著,能為守住文化根、把這些手藝傳下去出份力 。

圖為隊員們為墨塊描金。方天賜 供圖
薪火相傳:非遺文化的創新傳播與未來愿
徽墨實踐活動臨近尾聲,實踐小分隊成員陳晰月對項老師開展簡單采訪。隊員們圍坐桌旁,認真聆聽項老師講述。交流中,項老師圍繞徽墨文化傳承展開分享,從徽墨歷史價值到制作技藝傳承要點,向隊員們闡釋徽墨文化精髓。他指出,新一代青年需在堅守徽墨本真基礎上,以創新創意為橋梁,將徽墨融入當下生活場景。強調守正創新對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守正以保千年技藝根基,創新以接時代發展氣息,這也是此次實踐活動傳遞的核心理念 。采訪結束后,實踐隊員向項老師表達敬意,手持親手描金的墨塊返程。此次采訪與交流,讓隊員們深化對徽墨非遺的理解,為后續徽墨非遺創新傳播與傳承工作,注入理念指引與行動動力 。
圖為實踐合影。陳晰月 供圖
(通訊員 張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