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實踐團首站來到小寨優品蜜桃公司。隊員們穿上工作服,沉浸式參與水蜜桃的包裝打包全流程,切身感受農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手中的關鍵環節。在與電商基地負責人的深入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電商給當地蜜桃銷售業務帶來的巨大改觀,也得知了當地仍面臨灌溉不便、易滯銷、品牌不統一等困難,引發了隊員們對農產品產業鏈升級的深入思考。
7月28日,實踐團一行來到秦安正合食品有限公司。秦安正合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實踐團隊員展示了秦安干辣椒、花椒芽菜、核桃酥辣子等一系列特色作物深加工產品。
隨后,團隊深入生產車間,詳細了解花椒從采摘、篩選到加工的全流程,并近距離觀察了大型花椒干燥加工機器。自動化設備對溫度、濕度的精準控制,不僅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更有效保留了花椒的風味與營養成分,讓隊員們真切體會到科技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的支撐作用。
二、基地探訪:大棚技術引領農業生產革新
王尹鎮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024年7月一期投產,3座高標準溫室落地,14米×80米、14米×100米規格盡顯規模,智能水肥、光能增溫等設施讓種植精準可控。2025年前期,3棚白脆瓜(8500株、產1.5萬斤)、二茬螺絲椒長勢良好,借反季節種植拓寬利潤。三期擬8月底開建4座6600平方米冬暖棚,將進一步釋放產業活力。
科技深度融入,從智能設備到科學輪作,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出。在智能溫控大棚內,實踐團觀察到物聯網技術的深度應用: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監測濕度變化,自動調控滴灌系統;溫光傳感器聯動遮陽網與通風設備,確保作物處于最佳生長環境。據了解,這些智能化技術的落地應用,不僅讓大棚農產品產量實現大幅躍升,品質也得到顯著提升,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同時,基地的規模化、智能化運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有效緩解了當地務農人員的就業難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四、政府洽談:解析果業發展瓶頸與規劃藍圖
針對上述困境,果業局已明確三大破局方向:一是重新評估種植區域,發現高海拔山區因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果樹長勢優于傳統產區,計劃三年內開發高山優質果區1萬畝;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引入無人機植保、智能巡檢機器人等設備,降低人力依賴;三是聯合科研院校建設100畝良種繁育基地,培育耐逆性強、管理簡便的新品種。實踐團結合專業優勢,建議構建“高校技術特派員駐鎮制”,通過“科技實訓基地”培養本土青年技術員,相關方案被納入校地合作意向。
三、科普支教:播撒科學種子厚植鄉土情懷
課程設計注重“科學原理+本地產業”的結合:生物細胞課上,指導學生用黏土制作細胞結構模型,通過對比觀察蜜桃果肉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單片機課程中,通過展示智能澆水裝置的工作原理,講解傳感器與自動控制的基本知識,讓學生直觀感受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改變;水火箭制作環節,融入力學原理與環保理念,利用廢舊飲料瓶制作發射裝置,在實驗中培養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土壤科普課上向孩子們介紹了土壤的基本組成和土壤污染的危害,探究了土壤對作物生長的影響。科普課程開拓了孩子們的眼界,加深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也激發了孩子們對于科學知識的探求熱情。
結語
此次實踐是北京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彰顯青年擔當實踐專項”的重要實踐,學校將以此為契機,深化與秦安縣在農業科技、教育幫扶等領域的合作,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青年力量。
從農業技術應用調研到科普教育實踐,SPQ隴途科耕實踐團以“科技賦能”為紐帶,搭建起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橋梁。村振興需要“技術下沉”與“人才扎根”雙向發力,實踐團將持續跟蹤調研成果落地,推動校地合作向縱深發展,讓科技之花在隴原大地持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