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返校聚首話十年,點亮新程共赴好航向
7月26日,河海大學法學院2015屆校友畢業十周年返校活動如期舉行,數十位校友從全國各地重返母校,與學院領導、教師代表圍坐暢談,共憶校園時光,分享十年職業成長。
此次返校的校友職業領域多元,涵蓋司法機關、知名律師事務所、大型企業法務部門、政府機關及公共事業單位等。交流中,校友們結合自身經歷,詳述了從初入職場的探索到深耕領域的突破:有人在復雜案件中錘煉思辨能力,有人在企業合規中踐行法律價值,有人在公共服務中堅守為民初心。他們一致提到,河海法學院打下的扎實專業基礎、培養的邏輯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是應對職場挑戰的“壓艙石”。

圖1活動現場校友分享自己的職業經歷

圖2參與活動人員合影
河海法學校友職業發展調研團部分成員代表全程參與,在傾聽中拓寬了對法律職業的認知邊界——從司法實踐到商業法務,從公共服務到學術研究,校友們的親身經歷生動詮釋了“法律+”的多元可能,為學子們打破職業局限、錨定發展方向提供了鮮活范本。
跨城深度訪談探路徑,細傳寶貴經驗啟新程
繼返;顒雍,調研團奔赴蘇州、長沙、南京等地,對多位不同領域的優秀校友展開深度訪談,勾勒出法律人多元發展的立體圖景。
在常熟市司法局虞山司法所,2005屆校友何麗華回溯了20年職業軌跡:從南京中院速錄員到基層司法所所長,她在疫情期間通過法考強化專業,組建律師團隊提升服務效能,用“實事求是”的河海精神扎根基層,寄語學弟學妹“夯實專業根基,錘煉溝通協作能力”。

圖3成員與何麗華校友在虞山司法所進行訪談
蘇州海關緝私分局的2005屆校友王濤,則分享了從公證處、高校輔導員到緝私警的轉型故事。他結合緝私實戰強調,大數據分析已成為案件偵破核心能力,建議學子盡早掌握“法律+大數據”“法律+CPA”等復合技能,關注涉外法治等政策導向領域,以“胸中有法典,眼底存蒼生”的信念投身法治前沿。

圖4王濤校友向團隊成員分享個人職業經歷
長沙訪談中,1999屆校友、銅仁學院副教授袁記平談及從國企法務到高校講臺的轉型,強調“精通專業更要兼具人文素養”,指出AI無法替代法律人的價值判斷,鼓勵學子以“昆山反殺案”為鑒,理解司法對社會道德的引領作用。

圖5成員與袁記平校友合影
而北京德恒(無錫)律師事務所的2017屆本科、2020屆研究生校友葉镕蓉,深耕環境法領域5年,從擺脫“應酬型”律所到加入頂尖學術團隊,她以“公法思維融入私法案件”的獨特路徑證明,“深耕專業、鍛造核心競爭力”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關鍵,河海求學期間習得的文獻檢索與邏輯表達能力,成為其職場制勝法寶。

圖6成員與葉镕蓉校友進行深度交流
四位校友雖職業路徑各異,卻共同傳遞著河海“艱苦樸素、實事求是”的精神底色,為在校生提供了從技能培養到職業選擇的全方位啟示。
檢察院里看程序正義,事務所中練實務本領
河海法學校友職業發展調研團團隊成員們分散到不同類型的法律機構,親身體驗職業日常。在常熟市人民檢察院和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成員們跟著檢察官們學習梳理證據鏈、整理案卷材料。看著一份份筆錄、一摞摞卷宗如何變成指控犯罪的依據,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檢察工作對細節的嚴苛要求和對程序的嚴格遵守,明白了“公平正義”是如何在點滴工作中實現的。

圖7成員在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整理案卷

圖8成員在常熟市人民檢察院辦公
另一邊,在北京京師(南京)律師事務所、北京德恒(南京)律師事務所、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和國浩律師(南京)事務所,成員們則體驗了律所的節奏。協助進行法律檢索、草擬合同和文書、旁聽案件討論、記錄客戶需求……這些都是律所實習生的日常。不同律所的氛圍和業務重點雖有差異,但都要求快速響應、精準表達和扎實的專業基礎。成員們體會到,書本上的法律條文,最終要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溝通協調和理解商業邏輯同樣重要。

圖9成員在北京京師(南京)律師事務所合影

圖10成員在北京德恒(南京)律師事務所辦公
當課堂上的知識用于分析案卷材料,當模擬法庭的經驗轉化為真實庭審準備,成員們真切體會到"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的深意。這段沉浸式的體驗,讓抽象的“法律職業”變得具體可感。成員們不僅看到了不同崗位的工作狀態,更在實踐中檢驗了課堂所學。那些觀察到的細節和親身的體會,都被認真記錄下來,將作為構建“校友職業圖譜”的寶貴素材,幫助未來的河海法學人更清晰地認識不同職業路徑的真實面貌。
百份問卷構法學圖譜,星光為引共繪河海新卷
為了更系統地了解河海法學校友們的職業發展路徑和他們對法學教育的看法,團隊精心設計了《校友職業路徑及法學專業教育影響問卷》。依托團隊成員的個人聯系、已訪談校友的支持以及校友會的幫助,問卷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廣泛發放。目前,我們已經收到了超過百余份來自不同年代、不同領域校友的有效回復,涵蓋了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務、高校教師等多種職業。
問卷里,校友們分享了他們的職業選擇故事、發展中的關鍵節點、遇到的挑戰以及河海法學教育帶給他們的深刻影響。初步瀏覽這些反饋,我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趨勢:校友們的職業分布越來越多元,除了傳統的公檢法和律所,企業合規、法律科技等新興領域也有不少河海人的身影;許多校友都特別提到了在校期間參與的模擬法庭、實習等實踐活動,認為這些經歷對提升實務能力幫助很大;同時,“崇法明理,尚德致公”的院訓精神被反復提及,被視為職業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校友們還結合自身經驗,對在校生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比如強調持續學習、打好專業基礎、培養溝通能力等。
河海法學校友職業發展調研團在暑期實踐中,致力于探尋校友的職業軌跡,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訪談、體驗與問卷,都是為了搭建一座連接前輩經驗與后輩需求的橋梁。團隊認識到,梳理這些跨越時空的職業智慧,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在校法學學子提供源于真實、貼近現實的參考依據,助力他們在面對未來選擇時更有把握。值此百十校慶,這項實踐的收獲——那些關于堅守、轉型與突破的思考——成為一份特別的獻禮。團隊期冀,這份匯聚了校友心血的探索,能化作實用的指引,幫助年輕的河海法律人找準定位,在廣闊的法律職業天地中,邁出堅實而自信的步伐,書寫屬于自己的充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