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印阡陌:調研農業發展狀況
為掌握當地農業發展狀況,實踐團前往徐州豐縣大沙河鎮二壩村等地,走訪農資站和農貿市場,與農戶和農資商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了當地農作物種植品種、病蟲害防治措施及農藥肥料的使用情況,為推廣綠色農業奠定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江蘇省徐州市大沙河鎮二壩村與果園種植的農民進行交談。陸詩淇攝
為深挖地方特色農產品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實踐團走進“農業產業化徐州重點龍頭企業”“江蘇省出口示范基地”——徐州山崎農產品研發有限公司,深入了解牛蒡從育種種植、田間管理的栽培技術,到清洗加工、包裝存儲的生產流程,再到出口標準、市場渠道的外銷環節,全面了解其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在種植基地,成員們認真學習牛蒡的育種選苗、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在生產車間,成員們仔細聆聽牛蒡從新鮮牛蒡的清洗、切片烘干,到深加工產品的無菌包裝、冷鏈存儲的每個步驟。在交流環節中,實踐團介紹了學院師生自主研發的“超痕量污染殘留物可視化速測去除技術”,向企業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該技術在快速檢測農殘方面的優勢。雙方圍繞技術適配、成本控制、市場應用等內容展開熱烈討論,實踐團用專業對話架起高校實驗室與鄉村田間地頭的橋梁,為進一步推進科研技術試用應用,以科技創新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徐州山崎農產品研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進行交談。陸詩淇攝
為讓更多村民透徹了解農藥殘留的潛在危害,實踐團成員們帶著精心設計的宣傳單,先后走進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二壩村村委會、徐州市鼓樓區蘇電社區和徐州市新沂市北溝街道開展“耕耘有機生活,智防農殘危害”主題宣講。團隊成員結合當地的果蔬種植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語,詳細講解了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對土壤水源的污染等內容,向村民普及有機種植知識,讓村民們更輕松地理解有機農業的原理、優勢以及其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徐州市鼓樓區蘇電社區居民開展有機農業主題宣講。陸詩淇攝
實現綠色農業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實踐團成員走進可戀莊村彩虹部落,開展果蔬農殘凈化小課堂,為小朋友們科普農殘的相關知識。課堂以“紫甘藍指示劑變色實驗”導入,通過“滴一滴、看一看、比一比”的互動環節,引導兒童直觀理解酸堿變化及農殘來源。孩子們在指導下親手操作農殘速測儀,神奇演示效果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也讓他們對學習去除農殘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讓環保理念和農殘意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徐州市鼓樓區可戀莊村彩虹部落小朋友開展農藥小課堂。陸詩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