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現狀:經驗喂養仍是主流,銷售短板日益突出
軍山湖的螃蟹養殖史,幾乎與湖邊漁民的生計史重疊。三陽集鄉鄉團委負責人張女士指著湖畔的老柳樹說:“我爺爺那輩就靠湖吃湖,那時候是湖里散養,蟹子長得慢,但味道特別鮮。”團隊走訪得知,全鄉 86 戶螃蟹養殖戶中,35 歲以下的 “新農人” 僅占 28%,而50歲以上的“老把式”則構成了主力軍。這些與軍山湖相伴半生的老養殖戶們,至今仍沿用著祖輩傳下來的“三看”秘訣——看水色、摸水溫、觀天氣。傳統方法雖然孕育出了品質上乘的生態蟹,卻也面臨著產量“靠天收”的困境,而這種對經驗的過度依賴,在養殖效率上的差距正愈發明顯。

圖為隊員采訪三陽集鄉團委負責人張女士。胡夢佳 供圖
“我們就像在和時間賽跑。”張女士的感慨里藏著焦慮。她展示的一組數據格外刺眼:科學化管理的養殖場飼料系數能控制在1.5:1以內,而多數農戶仍徘徊在1.8:1以上。這組數字的差距,不僅是養殖效率的鴻溝,更折射出產業升級的迫在眉睫。
更讓隊員們揪心的是銷售環節的困境。在走訪中,隊員們發現鄉鎮墻上還貼著許多褪色的電商培訓海報,但問及實際效果時,得到的多是無奈的搖頭。“我們這些老同志手機都用不利索,更別說開網店了。”一位老養殖戶的話道出了問題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養殖戶仍延續著“坐等販子上門”的銷售方式,即便有年輕人嘗試通過微信群賣貨,也常因不懂產品包裝、定價策略而事倍功半。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體現了當地缺少健全的電商孵化機制。當城市里的直播帶貨如火如荼時,這些守護著綠水青山的養殖戶們,正站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等待著更適合他們的“數字橋梁”。

圖為隊員采訪三陽村村委會負責人。胡夢佳 供圖
轉型案例:融合經營模式,拓寬銷售新路徑
在三陽集鄉,團隊調研了一家采用“餐飲休閑+螃蟹養殖”模式的漁家樂。經營者李女士介紹,通過統一采購飼料、組織游客現場釣蟹和品蟹,既讓客人玩得盡興,又縮短了銷售鏈條。“客人吃得開心,我們賣得快,比單純依賴批發商更劃算。”這種模式打通了養殖與消費的直接通道,為中小養殖戶提供了借鑒思路。

圖為軍山湖螃蟹養殖基地。胡夢佳 供圖
進賢縣水云間生態農業旅游景區的探索更上層樓。景區設有稻蟹共育展示區、螃蟹垂釣池和互動體驗區,結合養殖、旅游與餐飲,形成“上午抓蟹、下午加工”的沉浸式體驗。景區運營負責人程先生介紹,他們已與三家本地養殖合作社建立穩定供貨渠道,并正在試水短視頻直播帶貨,計劃打造“農業+電商+文旅”的融合銷售模式,實現多渠道引流。
產業格局:規模穩步增長,發展韌性需提升
走進進賢縣漁業水產公司,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躍入眼簾:2024年,全縣螃蟹養殖規模已突破32萬畝,年產量2.4萬噸,年產值高達18億元。這些數字里,藏著軍山湖螃蟹產業的蓬勃生機,更凝著無數養殖戶的汗水。
然而,光鮮的產業數據下暗藏隱憂。“我們的養殖戶大多是‘單打獨斗’,設備老舊、技術傳統,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提心吊膽。”公司負責人的一席話,道出了中小養殖戶的困境。在價格波動頻繁的螃蟹市場,缺乏科學管理和多元銷售渠道的農戶,往往只能在批發商的壓價和市場的起伏中被動應對。“每到淡季,看著滿塘的螃蟹賣不上價,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位養殖戶的感嘆讓隊員們意識到,產業規模的增長并不等同于抗風險能力的提升。如何讓這些守著“金疙瘩”的農戶真正端穩“致富碗”,成為擺在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必答題。
調研方向:科技賦能傳統,探索轉型新方案
此次“三下鄉”實踐,團隊共走訪20余戶養殖戶,收集了原始養殖記錄和水質參數等一手資料。接下來,團隊將繼續研究如何提升螃蟹產量的穩定性,并尋求為中小養殖戶設計低成本、可操作性強的轉型方案。在“看天吃飯”與“看數養殖”之間,所謂的“轉型”并非簡單以技術替代經驗,而應尊重養殖戶長期積累的實踐智慧,讓科技與經驗互相補充,共同發揮作用。
對于進賢縣而言,這既是產業升級必須突破的難點,也是提升抗風險能力、實現持續增收的重要機遇。團隊將以青年視角挖掘傳統產業的升級潛力,強調科技賦能需立足農戶實際需求,繼續深化調研,為鄉村振興貢獻高校智慧。只有在保留傳統優勢的同時主動擁抱變化,螃蟹養殖產業才能真正駛向“新水路”。(通訊員:詹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