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地搬遷領域,越西縣精準施策破解深山散居難題,讓彝族群眾實現從“安居”到“舒心”的跨越。其中,2019年10月全面入住的城北感恩社區,占地253畝,集中安置了來自17個鄉鎮38個村的1421戶、6660名彝族同胞。
“以前住山上,看病上學要走幾小時山路,現在下樓就能辦事,娃娃還有地方寫作業。”社區居民的感慨,道出了生活的巨變。這一變化的核心,藏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四大功能區中:政務服務區推行“一站式+彝漢雙語”服務,工作人員用雙語講解政策、辦理社保,將“多趟跑”壓縮至“一次成”,打破語言溝通壁壘;互益積分區的“新風超市”讓居民通過潔家行動、鄰里互助兌換生活用品,激活人人共建的自治活力;文化活動區的書畫室定期開展彝族刺繡、傳統樂器教學,守護民族文化根脈;兒童關愛區的“四點半課堂”,解決務工家長孩子課后托管難題,用陪伴托起鄉村未來。“不僅要搬得出,更要住得穩、能致富。”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城北感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邱詩怡供圖)
社區黨支部書記莫色伍加木的話語,點明了搬遷工作的深層考量——如今的社區不僅解決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難題,更通過文化傳承與社區共建,讓彝族同胞在新環境中找到歸屬感。
同樣的蝶變也發生在越西縣新民鎮瓦曲覺村。這座由三鄉五村合并而成的搬遷新村,白墻黛瓦沿坡而建,太陽能路燈照亮山間步道,格桑花在居民門前綻放。“我們居住的屋子從泥巴糊的變成一幢幢小平房,多虧了國家政策好,彝族才能跟著時代一起發展。”,一位彝族老鄉笑著說到。從曾經分散在深山的“零星村落”,到如今設施齊全、產業起步的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瓦曲覺村用煙火氣詮釋著“幸福搬遷”的內涵。
(圖為瓦曲覺村新舊彝居對比,上為舊居所,羅選坤供圖)
“這里雖然改變了居住環境,但留住了彝族的‘魂’。”實踐隊員的感慨,正是對越西易地搬遷工作兼顧“安居”與“文化傳承”的生動注解。
若說易地搬遷為彝族群眾筑牢了“幸福家”,那越西蘋果產業則為他們開辟了“致富路”。
越西蘋果的優勢,源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地處北緯28度,高山環繞、森林密布,獨特的高原氣候造就“天然氧吧”,使越西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蘋果產區之一。這份生態優勢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截至2024年上半年,蘋果產業帶動16555人脫貧,發放分紅413.8萬元,提供400余個穩定務工崗位,“蘋果經濟”讓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圖為越西海棠雞心蘋果,張桓溶供圖)
科技賦能是越西蘋果守住品質的“黃金甲”。據西北農業大學派駐專家宋教授介紹,園區為蘋果定制“三層紙袋保護衣”:外層黃木漿紙抗風耐曬、中層蠟質紅袋促均勻著色、內層黑袋助果實自然成熟,既降低農藥殘留、防病蟲害,又提升果面光潔度、使糖分均勻分布。針對多雨氣候,技術團隊還打造網狀排灌網,列間0.8米縱向水渠與橫向溝渠交織,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為果樹生長筑牢穩定根基。
產銷協同則讓“嶲”望之果行穩致遠。在分揀包裝車間,工人按品相、重量分級分揀半紅半青的鮮果,裝入禮盒后迅速集裝至冷藏車。鮮果在15天保鮮期內發往國內及東南亞市場,先于其他果種上市;同時,“果園到餐桌”工廠直銷模式借力電商與冷鏈物流,跳過中間環節,既保障果實新鮮,又縮短售賣周期,讓越西蘋果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程”。調研閑暇時,實踐隊員還前往當地農戶果園體驗采摘,從四川省勞動模范余書記“托果輕擰留果柄”的理論指導,到協助接果的上手實踐,深刻體會到果農對每一顆勞動成果的珍視。
(圖為越西縣蘋果產業園加工車間,張桓溶供圖)
面向未來,越西蘋果產業仍在迭代升級:隨著市場需求轉向“小、營養、香脆”,園區將品種更新周期從30年縮短至5-10年,紅露、海棠、維納斯黃金等高端品種銷量可觀;下一步計劃延伸產業鏈,先發展冷鏈凍干初級加工,再拓展蘋果汁、蘋果醋等制品的精深加工與銷售,最大化挖掘“嶲”望之果的經濟價值,為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注入深層活力。
從易地搬遷讓彝族群眾“住得穩、有歸屬”,到蘋果產業讓百姓“能致富、有奔頭”,越西縣以民生為本、以產業為基、以文化為橋,破解了民族地區發展的共性難題。此次西南財大實踐隊的調研,不僅見證了越西從“深山散居”到“集中安居”、從“傳統種植”到“現代化產業”的蛻變,更深刻詮釋了:無論是安居工程還是產業發展,其核心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越西縣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越西經驗”。
(圖為實踐隊成員合影在越西縣蘋果產業園合影,邱詩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