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的典范:薛家洼生態園
7月2日至3日,調研團隊來到薛家洼生態園,映入眼簾的是郁郁蔥蔥的綠化帶、蜿蜒的親水步道和清澈的江水。團隊成員通過與當地管理人員、環衛阿姨、退捕漁民交流得知,薛家洼通過退漁還濕、拆除非法建筑、種植生態林等措施,恢復了長江岸線的自然風貌。如今,這里不僅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更成為眾多候鳥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在這里得到了生動體現。團隊成員在走訪中觀察到,薛家洼的旅游設施建設充分尊重自然,木棧道、觀景臺均采用環保材料,最大限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為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文旅融合:凹山礦坑的華麗轉身
7月5日,調研團隊來到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在凹山地質文化公園,調研團隊見證了工業遺址轉型的生動實踐。這座曾為馬鋼供應礦石長達百年的巨型礦坑,通過生態修復和創意改造,變身為集地質科普、工業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團隊成員沿著環坑棧道實地考察,看到礦坑邊坡已實現全面復綠,坑底形成了碧藍的湖泊。公園內,礦石運輸鐵路改造成了觀光小火車,選礦廠房變身地質博物館,破碎車間成了文創空間。調研發現,公園創新開發了"礦山研學""地質探秘"等特色產品,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這種"工業遺產+生態修復+文旅開發"的模式,不僅解決了礦山環境問題,更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歷史文化的窗口:馬鞍山市博物館
7月6日,調研團隊來到馬鞍山市博物館,探尋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馬鞍山市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和現代化的展陳方式,生動展現了馬鞍山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在“江東第一城”歷史展廳,團隊成員了解到,馬鞍山因楚漢相爭時項羽烏江自刎的傳說而得名,素有“吳頭楚尾”之稱。六朝時期,這里曾是重要的冶鐵中心;明清時期,采石磯成為長江三大名磯之一,文人墨客留下眾多詩篇。博物館內陳列的青銅器、陶瓷、古代冶鐵工具等文物,無聲訴說著這座城市的輝煌過往。
通過此次調研,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隊深刻認識到,薛家洼地區的文旅發展模式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薛家洼通過生態修復,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創造旅游價值,印證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能夠實現共贏;博物館運用數字化手段,以創新表達讓傳統文化更打動人心,凸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性;凹山對工業遺址進行創意設計實現成功轉型,展現出工業遺產所蘊含的珍貴價值與發展潛力。未來,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推進,薛家洼及周邊區域有望成為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隊將繼續關注該地區的發展,為薛家洼生態文旅融合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議。 (通訊員 豐真真 殷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