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二、汝州青瓷博物館大廳的星圖天頂與螺鈿地面:頭頂花窗投下天光,在地面映射出紋路,與花窗周圍的星圖遙相呼應
汝瓷,始于唐朝中期,而享盛名于北宋,位居“五大名瓷”之首,有“汝瓷魁首”之稱。因其產于汝州而得名,宋朝時可見“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地位。“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膾炙人口的歌詞里的“天青色”實際上是汝瓷。汝瓷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天藍、豆綠、月白等釉色。汝瓷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瑪瑙,其釉色青翠,肥潤瑩亮,“觀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質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勝似玉”之說,而其色澤素雅自然,享“雨過天青云破處”之譽。
圖三、戰國越窯系原始青瓷
歐陽修在其《歸田集》中講:汝瓷最美的是釉,是翠青色。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玻化不明顯,器身不透光亮。周輝在其《清波雜志》亦指出:汝瓷以釉取勝,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藍、純凈溫潤,釉面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鈞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古玉般內蘊的光澤。
明代學者高濂則在《燕閑清賞箋》中講得更為詳細:汝窯實為瑪瑙末入釉,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還有蔥綠和天藍等。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
后北宋滅亡,朝廷南遷,部分汝窯工匠隨之逃亡南方。金滅北宋后,汝窯也隨之消亡。由于其開窯時間只有二十余年,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之品稀少,在南宋時,汝瓷已經式微。汝瓷技藝從此斷代八百余年。清乾隆曾為此提《詠汝窯盤子》:“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釉。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以表對汝瓷絕世的遺憾。
1957年7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輕工業廳長會議上指示:“要恢復五大名窯生產,首先要恢復龍泉窯和汝窯。”臨汝縣汝瓷廠接受了恢復汝窯瓷的任務。
1958年,汝瓷豆綠釉燒制成功,制成了“透雕大花盆”、“刻花盤”,陳列于人民大會堂河南廳。
2010年2月,上海舉辦世博會汝瓷專用禮品評選活動,“華尊”、“和諧尊”、“全球福”、“玉蘭瓶”、“來福石”、“和諧共融”和“弄潮”七個品種共百余件汝瓷產品被上海世博會選定為公務禮品。
從宋時的繁花似錦、趨之若鶩,到此后八百余年的技藝失傳、杳無聲息,再到新中國成立后,湮沒在歷史中的汝瓷洗去滿身塵土,復現其如玉光華,沉淀了經年歲月,重生于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