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承文脈,校館共育人。7月22日下午,南京師范大學與南京市秦淮非遺館共建社會實踐基地活動在秦淮非遺館舉行。此次合作以“名校+名館”模式搭建育人平臺,將非遺傳承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青年學子扎根實踐、傳承文化開辟新路徑。

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宋喆,南京夫子廟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馬瓏珈,秦淮非遺館館長尹磊、副館長劉委,南京師范大學團委書記劉立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李揚等嘉賓及我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學生代表出席活動。

“夫子廟的紅墻黛瓦間,藏著最生動的思政課素材。”宋喆在講話中指出,南京師范大學的學科優勢與秦淮非遺館的文化資源,恰是“實踐育人”與“文化傳承”的完美契合。特別是承辦本次活動的教育科學學院,作為教育部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其教育學科理論研究與實踐育人優勢突出,而非遺館則是守護城市文化根脈的重要陣地。此次“名校+名館”合作,正是推動博物館資源深度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大思政課”實踐的關鍵舉措。他強調,要以基地為紐帶,在現有與南京博物院、中國云錦博物館等館校協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挖雙方優勢,推動資源互補與常態化聯動,讓高校教育智慧與非遺文化資源碰撞出育人火花,共同構建校館協同育人新范式。希望南師學子在實踐中打破專業壁壘,將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本領,在傳承文化中涵養家國情懷,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尹磊在介紹非遺館情況時表示,作為承載南京城市記憶的“非遺寶庫”,館方與南師大的合作早已在實習實踐、課題研究中生根結果。此次實踐基地共建,是對前期深度合作的升級擴容。他期待以基地為支點,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高校人才培養同頻共振,讓金陵非遺在青春實踐中煥發時代新聲。
活動現場,南京師范大學“磚心筑夢五育行,金陵遺韻煥新聲”暑期實踐團代表分享了團隊實踐成果。作為學校“博物館思政課”的鮮活案例,該團隊以金陵城墻磚為切入點,將革命文化與非遺技藝相融合,開發出貫通不同學段的特色課程,生動詮釋了“非遺+思政”的育人實效。

隨后,李揚與尹磊共同簽署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書,劉立為與馬瓏珈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后,與會嘉賓共同參觀非遺館,觀摩實踐團隊開展的城墻磚制作活動,青年學子在泥坯上刻畫的紋飾,成為非遺傳承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生動注腳。

據了解,南京師范大學多年來深耕“社館校”協同育人,先后與南京博物館、中國云錦博物館等建立合作,構建起“高校黨委共建、文博機構聯動、社區網格延伸”的立體化黨建聯建體系,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貢獻了獨具特色的“南師方案”。此次與秦淮非遺館的合作,既是非遺資源轉化為育人動能的創新探索,也是高校實踐育人扎根社會土壤的生動實踐。未來,雙方將以基地為紐帶,讓青年學子在觸摸非遺中堅定文化自信,讓古老技藝在青春創造中永葆活力,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時代新人注入持久動力。
文稿:楊亦菲 熊英吉
圖片: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