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魏世杰老先生隱姓埋名26年,為兩彈事業立下赫赫戰功。在危險崗位的堅守中,見證了核技術從無到有的跨越同時也目睹了身邊戰友的犧牲。為進一步了解兩彈一星功勛魏世杰老先生的傳奇經歷,深刻領悟兩彈一星精神,引導當代青年學習和傳承這種寶貴精神,7 月 7 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星筑夢宣講團踏上尋訪之路,在與 "兩彈一星" 功勛魏世杰老先生的促膝長談中,觸摸那段隱于歲月深處的崢嶸往事,讀懂一顆赤子之心如何在荒漠戈壁上熔鑄出共和國的核盾牌。

實踐隊成員認真傾聽魏老分享 齊家輝攝
少年意氣,以科學為炬照山河
“科學救國,當以畢生踐行。”山東大學物理系的畢業冊上,青年魏世杰寫下的這句話,成了他此后二十六載的人生注腳。“那時就想著當科學家,滿腦子都是為國家做點事。”談及初心,魏老眼中仍閃著熱忱的光。
命運的指針在畢業時悄然轉向——被國家九院選中的那一刻,他帶著簡單的行囊奔赴西北荒漠。在爆破部件組的實驗室里,他一頭扎進炸藥溫度場分布的研究中。沒有現成的數據可查,就從零開始測定每一個物理參數;沒有先進的計算設備,就用算盤珠子一遍遍推演。那些在油燈下熬紅的雙眼,那些在戈壁風中凍裂的雙手,最終換來了爆炸效率的突破性提升,填補了我國核炸藥研究的多項空白。當第一朵蘑菇云在西北天際升起時,隱姓埋名的他,在人群中默默紅了眼眶——年少時“奉獻祖國”的誓言,終于在風沙中長成了參天大樹。
以身許國,雖九死其猶未悔
實驗室的天平兩端,一端是科研突破的重量,另一端是生命的分量。魏老至今記得那個改變許多人命運的午后——炸藥從壓機脫落的瞬間,火光吞噬了一切。“四個同事當場就沒了,第二天去現場,連完整的遺骸都找不到。”老人的聲音低沉下來,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但我們都知道,在這里犧牲,是光榮的。”
在核試驗基地,“犧牲”從來不是抽象的詞匯。有人在輻射超標的實驗室里堅持記錄數據,有人在暴風雪中徒步護送實驗樣本,有人在突發事故中推開戰友自己卻永遠留在了戈壁。魏老說,正是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才更明白 “首身離兮心不懲”的深意——當個人生命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死亡便不再是終點,而是化作了核盾牌上永不褪色的勛章。
薪火相傳,愿為后來者掌燈
“你們想過‘活的意義’嗎?”面對來訪的青年學子,魏老拋出的問題像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
“首先要有利他之心。”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年輕人,“大到把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小到幫鄰居抬桶水,都是利他。現在的年輕人講個人價值,這沒錯,但社會主義的根,是集體主義。”
“其次要敢啃硬骨頭。”他笑著回憶自己當年用土辦法解決精密測量難題的經歷,“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我這輩子沒見過解決不了的坎,就怕沒勇氣跨過去。”
最后,老人特別提到了科學理性與自然之愛。“現在信息太雜,得用腦子過濾,做科研如此,做人也如此。”他建議年輕人多去戶外走走,“戈壁的星空、沙漠的胡楊,會告訴你什么是堅韌。大自然教你的,比書本更生動。”

魏老分享對當代大學生說的話 齊家輝攝
從“兩彈一星”精神到新時代的使命擔當,變的是時代背景,不變的是代代相傳的赤子情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老一輩科學家用一生詮釋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真諦。如今,像魏世杰先生一樣的奉獻者們點燃的火炬已傳到青年手中——愿我們以利他為帆,以堅韌為槳,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航程中,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少年中國說”。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