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是多久?”活動伊始,實踐團成員以提問開篇,迅速吸引了村民的注意力。在西洋崗村的活動現場,主講人結合鄉村常見意外場景,系統講解了心肺復蘇、海姆利克急救法和骨折包扎的核心要點。
“心肺復蘇時,按壓深度要達到5-6厘米,頻率保持在每分鐘100-120次,就像跟著節拍器的節奏用力按壓。”主講人一邊用人體模型演示,一邊拆解動作細節,“掌根放在兩乳頭連線中點,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壓。”針對老年人關心的氣道異物梗阻問題,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演示更是讓村民們駐足圍觀——雙手環抱患者腰部,拇指側抵住上腹部,快速向上向內沖擊,“這個動作能利用胸腔壓力排出異物,關鍵時刻能救命!”


理論講解結束后,實踐團設置了“急救小課堂”實操環節。村民們分組上前,在人體模型上練習心肺復蘇和海姆利克急救法。“按壓位置再偏左一點”“沖擊力度可以再大些”,實踐團成員一對一指導,糾正動作偏差。西洋崗村的王阿姨練得格外認真,她感慨道:“以前看電視里救人心急,現在知道步驟了,真遇到事也能試試!”

活動間隙,實踐團分發了急救知識調查問卷和小禮品(如印有急救步驟的傳單、便攜消毒包)。從問卷反饋來看,村民們對心肺復蘇的操作要點、骨折后的處理原則等知識的掌握率顯著提升。一位大爺拿著問卷笑著說:“這些題看著難,聽完課居然都會了!”

禮堂內的活動告一段落,實踐團成員分成兩組,帶著血壓儀、聽診器和急救手冊深入村莊。在田間地頭,他們為勞作的村民測量血壓,講解心臟驟停患者的急救注意事項;在村民家中,醫學部的老師們耐心解答關于慢性病管理的疑問,“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昏迷,要先喂糖水再送醫”“冠心病發作時,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此次“醫心向甬”鄉村行活動,通過“理論+實操+義診”的模式,讓專業醫學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寧波大學醫學部“醫心向甬”社會實踐團將繼續秉持“以醫惠民”的初心,走進更多鄉村,用醫學專長守護村民健康,讓“健康種子”在鄉村扎根發芽,形成“一人學會急救,全家多份保障”的良好氛圍,為建設健康鄉村貢獻青春力量。
文字:華天宇
攝影:華天宇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