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傳不改,逐夢賡續奮斗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全面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進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長安大學赴陜西咸陽暑期社會實踐隊于三原縣開展系列活動,參觀清河濕地公園,探究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密碼;尋訪城隍古廟,品味古建藝術之美;采訪剪紙藝術大師,以剪為道,以紙傳情。
綠水青山永延續,清河蜿蜒流千年
圍繞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的主題,長安大學赴陜西咸陽暑期社會實踐隊8月16日上午前往清河濕地公園開展實地走訪,調研。三原縣清河濕地公園屬于國家批復的清河生態濕地的核心區段,面積約58公頃。公園以“文化的盛宴、自然的客廳、城市的海綿”為出發點,突出“綠化、水化、亮化、文化、美化”的特點,是一處自然生態與都市休閑相結合的綜合性濕地公園。實踐隊員沿著河岸濕地進行走訪調研,了解當地居民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看法與建議。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深入了解到當地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的高度評價。
一部分居民表示,目前社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正是鄉村振興改善和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生活質量。正是在這關鍵時期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對我們農民,農村,鄉村產業的發展都是一個特別重大的機遇。”并希望相關干部作為基層群眾信任的帶頭人,能承擔好這個責任,完成黨和政府布置的這項艱巨的任務。
據了解,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由于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排清河,河道兩岸垃圾成堆、污染嚴重,引起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關注。得益于生態文明振興戰略的發展,縣政府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貫穿到清河綜合治理的全過程,舉全縣之力打響了清河綜合治理攻堅戰,結合多項招商引資政策,引進國內多家大型企業辦廠。一方面使得清河兩岸閑置土地得到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政企聯合,使清河治理工程財力、物力、人力得到充分保障。
2020年以來,三原縣牢牢扭住項目建設“牛鼻子”,一切圍著項目干,一切盯著項目轉,全縣上下嚴格按照“月開工、季觀摩”要求,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全縣開工項目68個,總投資323.83億元,完成投資186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1%;其中列入市級21個項目開工率100%,完成投資122.6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09.46%。這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重大產業項目及夯實發展基礎、改善民生的重大社會保障項目的相繼落地建成,為三原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品質、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工程建設主要包括護坡綠化、河堤路修建、棧橋棧道鋪設、工程亮化等,營造出“開窗見綠色、漫步進公園、四季聞花香”的城市生態畫卷。
城隍古廟初相遇,非遺文化傳古今
下午2時,實踐隊員出發前往三原縣城隍廟進行參觀學習,領略華夏建筑藝術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傳承與發展。三原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每座建筑疏璃蓋頂、雕梁畫棟、美若宮殿。集明清建筑藝術之大成,體現了我國古建筑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刻鏤精致,紋飾典雅的特點,是我國珍貴的古建筑文化遺產。
在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還有幸采訪現任陜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咸陽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王惠老師。從事剪紙藝術以來,摯愛剪紙藝術的她在創作中不斷吸取陜北和關中民間剪紙的營養,以豐富自己的作品內涵,并大膽將現代繪畫元素融于作品之中,形成了古樸典雅,生活氣息濃厚的寫實主義風格。在提及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時,王惠老師表示,剪紙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創作,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和傳承“每一幅作品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構思和設計,為的就是讓它們都有自己的深刻含義,擁有自己的特別價值”。在采訪現場,王惠老師還向實踐隊員們現場創作了一幅剪紙作品并將其贈予,其精湛的技藝和嫻熟的手法令隊員們贊不絕口,近距離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王惠老師希望讓全國人民通過三原的剪紙藝術感受到三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三原縣的群眾文化事業爭光添彩。
通過今天的實踐活動,隊員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和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增強了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樹立了深厚的愛國情與高遠的強國志,深知璀璨當下正在不斷延伸,光明未來仍需踏實開拓,將會懷著“事不避難,知難不難”的精神勇往直前,書寫新時代的奮斗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