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濰坊1月16日電(通訊員 劉昱瑩)黨的二十大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近年來,鄉村始終把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創新舉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持續推進。為了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發展,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于1月13日前往日照市東港區任家臺村進行鄉村振興發展調研活動,深入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倡導走適合當地發展的振興道路。
依托沿海優勢,發展近海旅游
1月13日,“情系三農”實踐隊日照市東港區任家臺村,實踐隊員走訪當地居民,在與當地居民交流溝通中,了解當地發展現狀。與當地居民交流中了解到,當地居民房屋大多都是在當地建設初期,村中統一建造規劃,不同于其他地區單家單戶的規劃模式,當地房屋鄰里之間相連,節省了建設空間,擴大了個人占地面積。一位民俗開設者提到“靠近海邊的地理優勢,夏季旅游的游客增加,當地居民將自己房子進行改造,變成民宿供游客居住。大多選擇這些民宿的是帶著孩子一同游玩的以家庭為單位的人群,方便照顧孩子,節約了旅游開支。”另一位居民提到“這些旅游發展都還只停留在個體發展,沒有集中統一的組織領導,只有村委會及時分享一些優秀發展案例,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隨著交流的增加和深入,實踐隊員認識到,沿海旅游相對得到發展,不斷吸引外地游客前來旅游,當地居民充分利用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開展民宿、海產品加工等個體經濟。當地村委開始積極探索網絡平臺,借助互聯網平臺優勢加強當地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來。當地居民積極配合開展工作,共同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特色旅游,實現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隊員與民宿建設者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昱瑩 供圖
參觀當地碼頭,觀察海水養殖
實踐隊員與當地村民交流中了解到,“當地旅游收入主要來源于旅游旺季,也就是第二季度,其余淡季期間,依靠海水養殖或出海捕魚獲得收入。實踐隊員隨之來到當地碼頭,正趕上扇貝豐收。村民熱情的向實踐隊員介紹到,“當地主要養殖扇貝、牡蠣、海虹這三種海產品,村民自主承包海區進行海水養殖,海產品主要外銷到外地,少部分送入加工市場,這也成為當地居民的另一種收入來源。海產品的豐收主要依靠漁船先將外海區的養殖網收回,運回碼頭岸邊,再用吊車從漁船上運到岸邊車上,就近運送到岸邊進行第一步處理。實踐隊員進一步觀察了收獲的扇貝,扇貝個頭中等,大小均勻,有淡淡的腥味,肉質光澤有彈性,是質量較好的扇貝。通過海產養殖和出海捕魚,實現旅游和養殖雙途徑收入來源,提高了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圖為實踐隊員與海產養殖者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昱瑩 供圖
秸稈回收利用,綠色生態發展
實踐隊員來到任家臺村的玉米地,玉米地中擺放著玉米秸稈,玉米收獲后還未及時獲得處理,實踐隊員幫助村民進行玉米秸稈的搬運整理工作。村民提到,“現在的秸稈回收工作得到發展,不再允許進行秸稈焚燒,并對他們進行了綠色生態普及工作,秸稈回收還田,可以成為綠肥,或統一回收成為養殖飼料。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落實鄉村振興綠色生態理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一體化推進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推動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不斷擦亮鄉村綠色本底。
本次實踐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實踐隊員們對日照市東港區任家臺村進行了鄉村振興建設發展調查,深入了解了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理念,對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應用進行了全面探索,增加了自身知識儲備。在走訪調研中,發現村民對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有了初步認識,了解到村民對鄉村振興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參與度。做好“三農”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圖為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昱瑩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