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藍帆“木蘭青溪”逐夢團
木蘭溪畔踐初心
為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踐行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泉州海洋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藍帆“木蘭青溪”逐夢團奔赴莆田市,開展以“木蘭溪畔逐夢起,青溪守護踐初心”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展館研學等方式,系統調研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用青春行動書寫生態保護的時代答卷。木蘭陂公園:千年古陂述說生態長歌
實踐首站,逐夢團走進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木蘭陂公園。烈日下,隊員們利用紙筆沿陂堤徒步,詳細記錄陂體結構、閘門分布。隊員們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構建陂堤三維模型,發現古陂“上游蓄水、下游泄洪、兩岸分洪”的精巧布局,與現代“蓄泄兼籌、系統治理”水利理念高度契合。

木蘭溪治理展示館:科技浮雕銘刻為民情懷
逐夢團第二站來到了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們通過全景仿真沙盤、珍貴圖片、新聞視頻、影音播放等方式,了解到木蘭溪從“水患之河”到“生態之河”的歷史巨變。木蘭溪治理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推動的民生工程,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通過參觀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同學們從中更直觀地理解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意義,也深刻認識到只有把“久久為功”的接力棒接穩、把系統觀念的種子播遠,才能讓綠色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當隊員們問及作為大學生要如何參與到木蘭溪治理時,陳館長表示“大學生參與木蘭溪治理,完全可以從身邊的小事著手。比如,團隊可以每月定期參與凈灘行動,利用舊衣物自制生態浮島來凈化水質;通過采訪老漁民,整理治水相關的方言詞匯,并制作成圖文并茂的手冊,以此協助巡查員與當地居民更好地溝通;還可以用手機拍攝閘門啟閉、水質檢測等治理過程,制作成‘治水日記’短視頻,對木蘭溪治理工作進行宣傳。這些實踐活動無需專業設備,只需利用廢舊物品和免費軟件就能開展。這些實踐無需專業設備,利用廢舊物品和免費軟件就能開展,治水的改變,正藏在這些“微小但持續”的行動里。”

東圳精神教育基地:精神力量永不褪色
逐夢團最后來到了東圳精神教育基地,登上東圳水庫大壩。展館內,1958年數萬民工肩挑手扛、在崇山峻嶺間筑壩的場景被定格成永恒;玻璃柜中,銹跡斑斑的鐵鍬、磨得發亮的扁擔,無聲訴說著“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站在巍峨的大壩上,眼前是碧波蕩漾的湖面,身后是層巒疊翠的青山,隊員們沿著輸水隧道徒步勘察,用專業軟件繪制三維地形模型,探討水庫調蓄能力的科學原理;深入周邊村落,與村民圍坐交流,記錄水庫灌溉對農業生產的實際影響。隊員們身臨其境感受莆田人民戰天斗地、眾志成城修建水庫的壯闊歷史,沿著歷史脈絡回望過去,深刻理解“綠水青山”理念背后代代相傳的堅守,感悟生態治理中蘊含的責任與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