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員們首先對馬門村的整體現狀進行了細致的調研。他們走訪了村內的陶藝工作室、黨群服務中心以及村民居住區,與陶藝村的村長、陶藝創作者、當地村民進行了面對面交流。通過調研,隊員們了解到馬門村從一個普通的村落,如何通過引入陶藝這一核心藝術形式,逐步打造集陶藝創作、展示、體驗、研學、休閑于一體的特色文化鄉村。調研中,成員們也敏銳捕捉到發展中的現實議題:如何平衡藝術追求與商業運營?如何吸引并留住年輕人才扎根鄉村?如何進一步提升“陶藝村”的品牌影響力?一位受訪的陶藝創作者說到:“藝術讓村子有了靈魂,但怎么讓這‘靈魂’滋養更多人、走得更遠,是我們一直在摸索的。”

圖為村長高藝峰帶領實踐團調研馬門村現狀。盧佳藝供圖
為了更系統、更深入地理解“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實踐團特別參加了由上海市城市規劃館主辦的“靈動水脈串起的滬上記憶”專題講座。
講座中,高藝峰老師結合馬門陶藝村的真實案例,從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活化、藝術空間的營造、藝術與旅游的融合等多個維度,生動闡述了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與實現路徑。他強調,藝術介入鄉村振興并非簡單的“藝術下鄉”,而是要以人為本,尊重鄉村的自然肌理、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通過藝術的創造力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最終服務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講座內容豐富、見解深刻,使隊員們對“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思考,也為實踐團成員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啟示。

圖為實踐隊全體成員與俞泳老師、高藝峰老師合影留念。蘇一鳴供圖
此次馬門之行給實踐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員黃昊在調研筆記中寫道:“在這里,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它融入了村民的日常,成為了生活的風景,也成為了吸引外界關注的金名片。這讓我重新思考所學設計專業的現實價值與社會責任。” 實踐團隊長蘇一鳴表示:“這次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寶貴一課。我們將把在馬門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帶回學校,持續關注鄉村藝術發展,努力用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期待藝術之花在更廣闊的鄉村沃土上綻放。”
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此次赴馬門陶藝村的社會實踐,不僅是對“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模式的一次深入田野調查,更是當代大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探索鄉村文化振興新路徑的積極嘗試。通過實地走訪與專業學習,團隊成員拓寬了視野,提升了實踐能力,進一步堅定了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戰略、助力鄉村發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