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陶量,是古代量器制度的實物見證,其形制銘文背后,是秦漢以來國家統一計量、保障糧賦公平的治理實踐。而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如今智能化、數字化的能源計量設備——電表、燃氣表、熱能監測系統——這些現代儀器雖技術迥異,卻延續著同樣的邏輯:以精準計量實現資源分配之公,以技術迭代守護民生用能之需。

圖1 團隊成員在鄒城博物館參觀
團隊成員在孟子研究院前期研學中深植“民事不可緩也”的理念,在此刻具象為一場熱烈的現場討論。有隊員指出:“陶量量的是糧,是生存之基;能源計量的是電與熱,是生活之質。形式雖變,但核心都是對‘民需’的響應。”另一成員補充道:“從陶器到芯片,從手工刻痕到數據云端,變的只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一切為了惠民、利民、便民的初心。”

圖2 團隊成員在鄒城博物館合影
此次博物館之行,不僅是一次專業實踐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更讓年輕學子們深刻體會到:能源工作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與儀器,而是連著萬家燈火、系著百姓冷暖的民生工程。千年陶量無聲,卻訴說著公平之重;現代儀器精密,亦承載著惠民之責。而這,正是“鄒魯文脈”在新時代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