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伊始,團隊成員深入欽州老街,對保存較為完好的騎樓群、歷史名人故居及傳統會館等建筑進行了系統考察。騎樓作為嶺南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西合璧的立面裝飾、連綿連續的廊道空間和功能復合的街屋形態,深深吸引著大家的注意。隊員們細致觀察建筑細部,如拱券上的雕花、檐口下方的彩繪泥塑、百葉窗與滿洲窗的構造方式,并結合地方志資料,嘗試解讀其背后的時代印記與文化交融歷程。在一處民國時期興建的商會舊址中,團隊成員還發現大量采用傳統吉祥圖案與西方幾何紋樣結合的鐵藝護欄和地磚,體現出當時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吸收。通過這些實地的建筑閱讀,大家不僅加深了對嶺南近代商貿文化與建筑美學的理解,也更直觀地感受到老街在歲月更迭中所積淀的層疊歷史。
在隨后的幾天中,團隊成員走進老街周邊的居民區,開展口述史采集工作。成員們拜訪了多位世代居住于此的老人和仍堅持傳統手藝的匠人,傾聽他們個人與老街共同經歷的故事。一位七旬老人回憶起幼時騎樓下避雨、巷口聽粵曲的日子,生動描述當年節慶時的舞獅、采茶戲和夜市盛況;一位從事手工打銀三十多年的老師傅,則向大家展示了極為復雜的鏨刻技藝,并坦言由于機器制造業的沖擊,愿意靜心學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些面對面交流,不僅填補了文獻記錄的空白,也讓隊員們認識到文化傳承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每一段口述不僅是個人記憶,更是一座城市集體記憶的活態載體,它們以最真摯的方式訴說著老街的煙火氣息與文化韌性。
此外,團隊成員還專門走訪了欽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的制作工坊,并親身參與陶藝體驗活動。在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嘗試了選泥、拉坯、雕刻、燒制等關鍵流程,切身感受到這項技藝對材料認知、手感經驗和火候把握的極高要求。師傅一邊演示一邊講述坭興陶“窯變”形成的獨特色彩和紋路,以及它如何從日常器皿逐步發展為備受推崇的藝術收藏品。隊員們不僅學到了陶藝知識,更透過這項非遺項目看到了匠人精神的延續與創新——如何在保持傳統工藝核心的同時,融入現代審美與實用需求,是其能否持續“活”下去的關鍵。這次體驗極大激發了團隊成員對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思考,也更堅定了以行動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播的決心。
一次次步履不停的走訪、一場場真誠深入的對話、一道道親手體驗的工序,讓“古驛新瀾”團隊真正跳出書本,觸摸到欽州老街鮮活的文化脈絡。隊員們看到老街在一代代人的堅守中留存歷史記憶,也在社會變遷中不斷調整姿態;他們意識到文化傳承不能僅依賴時間的沉淀,更迫切需要年輕一代的主動關注、理解與接力。
展望未來,希望更多青年人能走進歷史現場,用專業知識與情感溫度,為老街書寫新的故事、守護深厚的文化根脈。使歷史記憶與青春朝氣在此共鳴,讓欽州老街的文化生命在新時代中持續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