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落!兩支團隊!三年努力!四十處古建筑遺址!萬家齊心!狀元劉輝故里陳坊古鎮舊貌換新顏啦!
它擁有著千年的歷史底蘊,卻從不驕傲自滿;它擁有著“千年壽紙”之鄉的美譽,卻一如既往地低調,以至于世人慢慢忘卻了它的過往榮光。它便是陳坊古鎮,一座深藏于江西省的古老存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之上,這條長不過55公里,流域面積僅430平方公里的陳坊河實在是太過不起眼。可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存在,卻孕育出了陳坊古鎮千年不滅的歷史文化。
曾經的的陳坊古鎮,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成為了當地顯赫一方的存在,就連那享譽天下的“連四紙”都是產自此地。那時的陳坊與鉛山的石塘、信州的沙溪、廣豐的洋口古鎮一樣,是上饒地區一個十分重要的貨物流轉重要埠頭。“沙洲成貨棧,遍地見山珍”、“西溪聞號子,中街盡書聲”,寥寥數語,卻盡顯陳坊古鎮的輝煌過往。憑借著一條潺潺流淌的陳坊河以及一座遍藏珍寶的武夷山,陳坊街發展成了一處“笙歌無絕止,夜宴至中宵”的繁華街市。
陳坊古鎮歷經百年滄桑,經過萬般繁華,最終卻逐漸淡出了追慕虛華的現代人視線之中。就好似一個歷經風華的耄耋老者,經歷過幼年的懵懵懂懂,青年的勇猛無畏,中年的老成持重,老年的暮景殘光……最后孑然一身,坐在那遍布著斑駁的墻角,抬頭凝望蔚藍的天空,凝望著過往的煙云。
為了重新讓古鎮活起來,火起來,讓村民富起來。實踐隊員進入陳坊,訪問鄉黨委政府了解情況。據鄉黨委政府相關人員介紹,陳坊鄉黨委政府籌集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 “留住鄉愁”的思路,最大可能地保留了鎖子橋村的元素,讓鎖子橋秀美鄉村點始終有一種記憶揮之不去,讓人在其中找尋回憶、找到鄉愁。
同時,實踐隊員在當地居民的帶領下參觀了鎖子橋興建的農耕記憶陳列館。農耕陳列館坐落在江家古宅內,結合本地秀美鄉村建設,鄉、村將破舊的古宅進行了修繕,陳列館以實物及圖表的方式展示陳坊近代歷史上人們在農耕時代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和用具。陳列館收集到了近200種工具和用具,布展分為生產耕作類區和日常生活類區。從油燒塔廣場進入陳坊老街的“上街”,再到“中街”和“下街”,全長一公里多。新改造的上街寬敞、順暢,從上街走到中街,從中街逛到下街,老街的大致格局沒變,同以前相比,修補好了破損的門樓,恢復了倒塌的老墻,古邑陳坊老街變回了原有的古風古貌。 陳坊老街的打造,鮮有商業氣息,而是側重張揚陳坊的歷史文化,讓人們到了陳坊不僅有“買頭”,更有“看頭”。

文化傳承厚重。陳坊鎮文化氣息濃郁,人才輩出。其中北宋狀元劉輝,是鉛山縣首位狀元,才華出眾,很有政治抱負,被宋仁宗御筆親自寫詩贊頌。陳坊鎮傳承狀元文化,打造狀元文化載體,創建狀元故里狀元紅黨建品牌、開設狀元大講堂、新建狀元書樓、開發狀元文創產品,用心去挖掘當地的文化基因。此外,陳坊老街還打造了楹聯文創館。


未來規劃可期。拋開歷史的光環,陳坊鎮現在也足夠精彩。在實踐隊員與當地居民的交談過程中聽到了“90后”的沽溪村黨支部書記武星回鄉的經歷,實踐隊員便前去采訪武星。武星講到,自己利用回鄉前從事電商工作的經驗,打造了武星直播間,主要宣傳古鎮文化,推介家鄉特產,帶大家游陳坊老街、嘗特色美食、賞狀元文化、古建文化、連史紙文化。在陳坊鎮黨委、政府的規劃下,陳坊鎮下一步還將建設狀元文化園、恢復修繕狀元遺跡、啟動狀元文化進校園計劃、開辦考狀元儀式活動、開展狀元遺跡尋蹤研學活動等。并以風電觀光為主的山頂露營、以陳坊河為載體的天然泳池。最終把陳坊打造成一個集狀元文化、古建文化、紙號文化、煙火老街、風電觀光、水上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文旅古鎮。

通過這次實踐,實踐隊員親身感受陳坊古鎮的千年歷史底蘊,走進獨具特色的鎖子橋村,參觀農耕記憶陳列館和狀元樓,并采訪了當地新時代回鄉青年武星。歷史的光環歷經千年仍環繞在陳坊古鎮上空,鄉村振興政策與擁有新思想、新想法、新行動的新時代青年為陳坊古鎮未來的發展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