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號召,深入調研數字技術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模式,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一路前行實踐團走進前往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壽光智慧蔬菜產業的核心數字化技術和壽光蔬菜模式的發展路徑。7月21日上午由隊長張藝錦帶領,線下成員全部參加,進行紀都現代農業共富產業園的實地參觀與調查,深入探索現代農業的發展技術和數字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運用。
技術革新:無土栽培重塑種植邏輯
實踐團在無土栽培展廳目睹現代農業核心突破。魚菜共生系統實現生態閉環,營養液經臭氧殺菌后供給作物,脫肥水回流魚池循環利用,顯著降低資源消耗。氣霧栽培技術將營養液壓縮為氣霧直噴根系,結合吊掛式滴灌系統自動調節光照,提升種植效率。螺旋管道栽培和荷蘭桶基質栽培等模式,突破空間限制,推動蔬菜生產向集約化轉型,彰顯從經驗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跨越。

圖1 實踐團隊參觀無圖栽培展廳。
鄭安慧 攝
田間實踐:數字賦能直面應用瓶頸
田間實踐:數字賦能直面應用瓶頸
深入種植區,團隊聚焦技術落地挑戰。種植戶采用“兩季甜瓜+一季葉菜”輪作模式,有效應對高溫環境影響。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手機遠程操控,實現滴灌至根部,節水率達40%以上。然而,采摘環節仍依賴人工,機器人技術因精細度不足未大規模應用。數字化管理使甜瓜種植戶年收入突破30萬元,但設備操作復雜度成為推廣難點,凸顯技術普惠需求。


圖2 實踐團參觀種植區。
鄭安慧 攝
鄭安慧 攝
種業攻堅:自主研發筑牢產業根基
種子墻展示區揭示壽光種業創新成果。277個自主研發蔬菜品種覆蓋番茄、黃瓜等核心品類,彩色包衣技術兼具防蟲與品種識別功能,體現從“蔬菜集散中心”向“技術策源地”的戰略轉型。技術負責人強調,種業投入占企業年營收15%,正聯合高校共建實驗室,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農業創新鏈提供核心驅動力。


圖3 實踐團參觀種子墻。
鄭安慧 攝
共富模式:標準輸出構建可持續生態
鄭安慧 攝
共富模式:標準輸出構建可持續生態
園區通過三大機制踐行共富理念。標準化種植方案輻射全國72個基地,合作社以保底價收購消除農戶市場風險,物流園“倉播直銷”帶動電商年銷額超12億元。這種“技術賦能+鏈式服務+渠道革新”體系,不僅提升農戶收入穩定性,更構建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樣板,實踐團據此提出優化培訓與政策推廣路徑。


圖4 實踐團了解營銷模式。
鄭安慧 攝
鄭安慧 攝
團隊通過技術訪談與案例分析,梳理出機械采摘優化、高溫種植適應等核心建議。紀都經驗證明數字技術需與經營主體協同。我們將提煉“可復制范式”,助力齊魯農業現代化。此次調研為后續行程奠定基礎,彰顯學子扎根田野的使命。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