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9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錦繡黔程”實踐隊赴貴州凱里,開展以“一針一線總關情・青春助力苗繡傳承”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中,實踐隊聚焦苗繡非遺傳承,通過實地調研、技藝體驗、傳承人訪談等方式,系統了解苗繡的歷史脈絡、技藝特點及傳承現狀。
1.訪繡娘承文脈學疊繡續薪火
為親身體驗苗繡技法,實踐隊首站選定凱里市凱旋奧特萊斯非遺城,與苗繡非遺傳承人吳秀英會面,就苗繡相關內容展開交流。

【圖1】觀看吳老師疊繡技法的實踐隊員
在學習疊繡的過程中,吳秀英老師談到苗繡傳承與發展時表示,當前,傳統苗繡面臨年輕人學藝意愿低、傳承斷層等難題,她希望能招收更多學徒,對他們進行系統培訓,將這門技藝傳授下去。同時,苗繡也需要不斷創新,把傳統苗繡融入現代生活,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苗繡,將苗繡文化發揚光大。2.深探非遺集市細品苗繡雅韻
實踐隊赴"繡里淘非遺集市"開展專項調研,通過實地走訪、沉浸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系統考察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現狀。隊員們深入多家非遺工坊,圍繞刺繡工藝展開細致研究,力求全面了解傳統刺繡技藝的核心要素與文化內涵。經與多位非遺傳承人開展專業對話,實踐隊對凱里苗族非遺文化的存續狀態、傳承活力及發展潛力形成了具象認知,為后續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

【圖2】實踐隊于“繡里淘”非遺集市正門合影
在繡里淘集市仰黎坊,實踐隊員與79歲的國家級苗繡非遺傳承人潘玉珍開展訪談。交流過程中,潘玉珍系統梳理蝴蝶媽媽神話紋樣、水車紋等經典苗繡圖案,深入剖析臺江、劍河、黃平等地苗繡流派在針法技藝、色彩配置、構圖范式等維度呈現的區域性特征差異。通過展示繡衣、繡片、苗裙等實物標本,結合詳實的田野調查案例,潘玉珍對苗繡非遺技藝進行具象化闡釋。此次學術交流活動有效促進成員們從多維角度深化對苗繡紋樣象征體系、地域文化及傳承機制的專業認知與理解。

【圖3】實踐隊對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潘玉珍
3.村T煥發展新貌標桿擎鮮亮旗幟繼“村BA”“村超”后,凱里“村T”成為當地又一文化名片。實踐隊走進“村T”創始人楊春林的古阿新品牌店鋪,調研其發展脈絡。隊員觀察到,苗繡元素被融入服飾設計,實現從傳統繡品到現代服飾的轉化,為苗繡在市場中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實踐樣本

【圖4】實踐隊楊春林母親于古阿新店前合影
成員們觀察到,凱里“村T”秀場打破了專業模特專屬模式:苗家阿婆身著自繡百褶裙登臺,銀項圈隨步伐發出聲響;外省研學學生穿著改良民族服飾亮相,展現出對傳統紋樣的關注。上述參與者均因對非遺服飾的熱忱自發加入公益秀。不同群體的登臺展示,既呈現了苗繡技藝的當代傳承形態,也成為普通人參與非遺傳播的實踐案例。這種模式為非遺“生活化傳播”提供了實踐樣本。

【圖5】實踐隊與廣東深圳村T研學團隊合影
苗繡通過跨民族傳承及“村T”等平臺傳播,已從苗族傳統技藝發展為多民族共賞的文化符號。成員們表示,此次調研直觀感受到苗繡在跨民族創作與傳播中的生命力,明確其既是文化載體也是增收工具。這為理解非遺在文化傳承及經濟發展兩方面的價值提供實例,也深化了對民族文化共融及共同體建設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