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中,“網(wǎng)癮學習”環(huán)節(jié)讓我們看到教育者的耐心與智慧。面對沉迷網(wǎng)絡(luò)的青少年,老師們沒有簡單批判或強制干預,而是通過心理疏導、興趣引導和集體活動,幫助他們重新找回生活的節(jié)奏。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學從“晝夜顛倒刷視頻”到“主動參與編程小組”的轉(zhuǎn)變,這背后不僅是行為習慣的矯正,更是自我價值感的重建。教育者用理解代替指責,用陪伴代替說教,讓我們明白:成長中的迷茫從不可怕,關(guān)鍵是有人愿意搭建一座從“虛擬沉迷”到“現(xiàn)實熱愛”的橋梁。
而校史館參觀的片段,則讓我們在時光長廊中觸摸到學校的精神內(nèi)核。歷屆校友的成就展示墻前,每一份榮譽都閃耀著“勤學篤行”的校訓光芒。當講解員說到“學校從舊址到新校區(qū),變的是環(huán)境,不變的是育人初心”時,我們忽然懂得:校史館不是靜態(tài)的陳列館,而是鮮活的教科書,它讓每一位學子在回望歷史中明確“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兩種場景看似無關(guān),卻在“成長”的主題下形成奇妙共鳴。網(wǎng)癮學習的過程,是幫助青少年打破自我封閉的“破繭”之旅,讓他們在真實的互動中學會責任與擔當;校史館參觀則是一場“扎根”之行,讓年輕一代在歷史傳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樹木生長,既要掙脫束縛向上生長,也要深扎土壤汲取養(yǎng)分,青春的成長亦是如此——既需要突破迷茫的勇氣,也需要錨定方向的。
成長從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在與自我對話、與歷史對話中完成的蛻變。教育的意義,或許就在于用溫暖化解迷茫,用歷史照亮前路,讓每一顆年輕的心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此次觀看讓我們明白:無論是對當下迷茫的溫柔救贖,還是對過往歷史的深情回望,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培養(yǎng)有責任、有溫度、有根基的人。愿我們都能帶著這份感悟,在青春的道路上既敢于破繭成蝶,也不忘扎根沃土,讓成長既有鋒芒,亦有厚度。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