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下旬,山東大學 “一路生花” 調研團成員梁君熠前往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鄉飲鄉漢馬河村,與村民委員會主任圍繞農村道路管理展開深入訪談,重點探究路長制落地實效與村民實際需求的適配問題。此次交流揭示了當前農村道路治理在制度執行、民生關切等方面的現實矛盾,為團隊后續優化鄉村道路管理方案提供了扎實的基層視角。
“咱村的路長可不是掛名的榮譽頭銜。” 村主任明確表示,這些由村民推選的 “責任心強、腿腳利索的老少爺們”,每天需沿分管路段巡查,查看路面坑洼、雜草清理及雜物堆放情況,發現問題還要主動勸導。盡管每月有少量補助,但 “更多是份心意”,工作動力主要源于村民對道路管護的重視。這種 “實職化” 的路長設置,打破了基層治理中常見的 “虛職化” 困境。針對農村道路建設的動員機制,村主任回憶起集資修路時的場景:“當時在村口老槐樹下,我跟大伙說,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都能成,咱修路這點事,抱團兒就不難。” 他借用長征精神激發村民共識,最終解決了孩子上學難、農機通行難等實際問題。這種將革命精神與鄉土需求相結合的動員方式,成為凝聚村民力量的關鍵。
道路竣工后的傳統儀式也引發調研團關注。“在路邊擺上水果、點心,放掛鞭炮,給土地公鞠躬祈福。” 村主任解釋,這并非封建迷信,而是通過集體儀式強化村民對道路的珍視感,“儀式后大家更愛護路了”。這種民俗與治理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鄉村護路文化。
訪談中,村主任直指當前考核機制的痛點:“上級總看路面干不干凈,可咱農民更在意排水溝通不通。” 他以去年夏天為例,因排水溝堵塞導致玉米地被淹,“好幾戶莊稼都泡爛了”。他呼吁考核標準應向 “排水通暢度、路面結實度” 等民生實際傾斜,多聽村民聲音。
此次走訪讓團隊深刻認識到,農村道路治理需跳出 “重形式輕實效” 的誤區,構建貼合鄉土需求的評價體系。尤其在路長考核、政策制定等環節,應將村民實際感受作為核心指標。團隊后續將結合訪談內容,設計更具操作性的鄉村道路管理優化方案,讓 “四好農村路” 真正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