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客觀要求和重要舉措。膠東半島的沃土與碧海,孕育著現代“大食物觀”的創新實踐。2025年8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耕海牧漁實踐隊深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走進蔬菜大棚與海濱漁港,探尋陸域種植與藍色食物協同發展的新路徑,記錄下一個個充滿希望的綠色故事。
圖為帶隊老師向實踐隊員們介紹大食物觀相關知識。何兆鑫 供圖
棚架方寸藏春色,物聯網里見乾坤
進入7月份,青島市各區市蔬菜基地內一片繁忙景象。綠意盎然的菜田里,村民們正忙著采收、裝箱、搬運,呈現出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黃瓜、絲瓜、油菜等夏季大田蔬菜正大量上市。8月10日上午,實踐隊首先到達即墨區移風鎮蔬菜大棚基地,實地考察蔬菜大棚種植情況,收集一手資料。在標準化農業園區,連片的溫室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隊員掀開塑料簾幕,濕熱空氣裹挾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技術員張工指著物聯網終端屏幕向實踐隊員們介紹到,“我們這茬種了水果黃瓜、櫻桃番茄,那邊棚里還有羊肚菌。通過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產量比傳統種植高出30%。”當被問及對大食物觀的理解時,正在疏果的農戶王大姐擦了把汗:“以前覺得吃飽就行,現在大棚里要種‘花樣’。”她掰著指頭數道,“彩色甜椒、紫背天葵這些新品種,城里超市都搶著要。”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農作物長勢。華濤 供圖
藍糧倉里藏瑰寶,綠產鏈中見匠心
下午三點,實踐隊到達鰲山灣碼頭,他們看到,剛靠岸的漁船上,除了傳統的貝類,還堆放著幾個印有“深海養殖”字樣的泡沫箱。“這是三文魚養殖工船剛收獲的,咱們即墨現在可是‘陸地養海魚’的試點。”船主老趙掀開箱蓋,銀亮的魚體讓隊員們發出驚嘆。實踐隊員了解到,即墨的海洋產業基礎良好,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05家,覆蓋海洋漁業、設備制造等22大類產業。近日落成的“深藍2號”大型深海智能養殖網箱,不僅填補了國內市場的技術空白,還展示了即墨在深海智能養殖方面的技術積累與實踐,標志著即墨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又一里程碑。
沿著濱海步道,海藻餅干體驗館、牡蠣烘焙工坊等新興業態也同樣引人注目。在一家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的展臺前,研究員小林正向游客展示用海帶提取物制作的素肉:“陸地上的大豆蛋白能做植物肉,我們海里的藻類也不差,這也是響應了大食物觀的要求。”數據顯示,2024年,即墨區的海洋生產總值已高達630億元,同比增長達7%。這份藍色成績單,充分展示了即墨在推動海洋產業發展上的創新能力以及廣闊前景。
圖為實踐隊員沿海居民宣傳大食物觀理念。陳婧 供圖
陸地種植求優品,藍色食品謀新篇
從阡陌縱橫的蔬菜大棚到碧波萬頃的海洋牧場,從物聯網精準調控的現代農業到深海智能養殖的藍色糧倉,即墨區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大食物觀的深刻內涵。在這里,陸地與海洋不再是割裂的生產空間,而是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構建起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守住耕地的紅線,也要向海洋要食物。當大棚里的蔬菜與深海中的魚群共享數據,當農民的智慧與科研人員的匠心相互碰撞,大食物觀就從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通訊員 華濤)
圖為實踐隊合照。趙昌遠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