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大學文學院7月17日訊】(通訊員:姚彬彬、王雨佳、孫瑞澤)文化創意產業園近年來在各個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發展勢頭良好,具有資源友好、創意導向、高包容度等特點。“京溪渡泉”調研團遵循“構建資源友好型、環境節約型社會”、“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促進提檔升級、提質增效,更好實現文化賦能”、“著力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政策要求,使用社會調查、文化研究與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在北京和濟南展開實地考察,探索兩地在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過程中的模式與路徑,并提取其中共通的可復制經驗,為文化產業未來發展提供啟示。
2022年7月17日,山東大學“京溪入泉”社會實踐隊的兩名隊員王雨佳和孫瑞澤來到融匯濟南老商埠歷史文化街區,在此開展了關于濟南文化資源開發問題的分析調研。

融匯濟南老商埠文化旅游休閑街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經四路、緯二路沿線。開發者基于厚重的百年商埠文化底蘊,以“復興與超越”為開發理念。商埠為復興百年前濟南商埠區的歷史風貌和繁榮景象而建。其建設本意是將旅游、商業與濟南獨特的城市記憶與特色文化相融合,建成具備文化傳承、旅游觀光與商業功能的特色休閑街區。

老商埠在文化的傳承上有其創新之舉。如“D.E.戲劇空間”在張采丞故居的地理基礎優勢上,建成了山東省首家沉浸式戲劇。又如“江湖藝社”的藝人們在稿子的撰寫與選擇上再三斟酌,保證其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化用線下的一些熱門話題,以滿足當下年輕人的娛樂需求。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在都市商圈的一角得到了繼承與發揚。
在小紅書、微博等各大媒體上的照片中,其建筑的精致、復古風情,加之街區內獨特的布景,吸引了一些游客來此打卡。兩名隊員隨機選取了兩對情侶進行了采訪。他們均通過小紅書了解到了老商埠街區,但到此游玩后均表達了“失望”的情感。通過采訪,他們認為作為拍照選址,老商埠的布景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潮流,但“完全沒有濟南特色”。


同時通過觀察街區部分商家,隊員們發現,其廣告標語的設計與我們當下所提倡的積極的主流價值觀有所違背,有販賣焦慮之嫌。不少商家也已經在門口貼出了店鋪轉讓的告示。盡管是一個有百年底蘊的商業街區,老商埠卻顯得人煙稀少。廢棄的設施,關閉的門店,稀少的人群給這里帶來了一股凋敝衰頹之感。在采訪地下商場內“杌札子濟南菜”的前臺小哥時,他表示附近的餐館、酒吧都已經倒閉了,偌大的商場內只有他們一家還在正常營業,平時的客流量也并不樂觀。

此次實地調研反映出當前濟南大多文化產業園的通病。一方面,“文化”與“商業”并沒有在這些園區內得到很好的融合;另一方面,園區的實際運營與設想偏差過大,其商家主營產品、園區設施、園區環境均僅為迎合當下潮流審美而建,“復興”的僅僅是建筑的外在殼子,其內里仍然缺少濟南本土文化特色,這導致了客流量的下降與其根本競爭力的缺失。
然而“江湖藝社”與“D.E戲劇空間”這樣真正將文化與商業完備結合的商家卻又讓隊員們感受到老商埠真正“復興”的希望。由此看來,如果想要使這個街區煥發生機,開發者需要停下腳步,好好地發揮老商埠所擁有的文化優勢,讓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使老商埠重煥生機。
山東大學文學院“京溪渡泉”調研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