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困境兒童保障體系的持續完善,政策覆蓋范圍不斷擴展,物質幫扶力度顯著提升。然而,通過深入基層調研發現,困境兒童在心理疏導、社交能力培育、成長規劃引導等"隱性需求"領域仍面臨系統性挑戰。傳統幫扶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重物質輕精神""重短期輕長效"傾向,使得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深層次需求難以得到有效回應。針對這一現實困境,"煌・筑夢鄉村振興促進隊"創新性地構建了"需求精準識別、服務專業供給、資源多方聯動"的三維服務體系,實現了從粗放式幫扶向精準化服務的轉型升級。 這支由理工科、地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專業人才組成的復合型團隊,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將專業理論轉化為實踐效能,為困境兒童構建起立體化、全周期的成長支持網絡。團隊在服務過程中始終堅持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的工作理念,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有效破解了傳統幫扶工作的痛點難點。
在心理支持體系建設方面,團隊建立了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流程。基于心理學專業評估標準,綜合運用《抑郁自評量表(PHQ-9)》《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國際通用測評工具,結合標準化訪談和行為觀察等方法,為600名孤困、留守及流動兒童建立了動態心理健康數據庫。這一創新性的數據庫不僅包含基礎信息,更整合了心理測評數據、行為表現評估等多維指標,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動態追蹤,為精準干預提供了科學依據。
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兒童群體,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四維分級干預"機制:對于低風險群體,實施"陽光守護計劃",通過月度電話隨訪和專業溝通技巧,建立常態化監測機制;針對中風險群體,開發"心靈成長訓練營"系列課程,包含情緒管理工作坊、同伴互助小組等特色項目,運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互動形式,結合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提升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對高風險群體則啟動"心靈護航工程",由專業心理咨詢師提供一對一服務,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沙盤治療等實證有效的干預技術,實施個性化心理援助;建立"成長晴雨表"跟蹤系統,實現從篩查評估到分類干預的全流程閉環管理。這種精細化服務模式,有效實現了心理關愛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轉變。
在物質幫扶領域,團隊創新實施"需求導向型"幫扶模式。通過入戶走訪、需求問卷等系統調研,精準識別200名困境兒童的實際需求,推出"夢想助力計劃"。該計劃充分考慮兒童發展階段性特征:為低齡兒童配備適齡繪本和藝術材料,激發創造潛能;為高齡青少年配置科學實驗套裝和運動器材,培養探索精神。這種基于發展心理學理論的差異化幫扶策略,顯著提升了物資使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圖為志愿者引導兒童填寫心理健康測評量表 通訊員宋瑩供圖
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實踐育人的創新平臺,該項目實現了多重價值融合,通過實踐深化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社會價值:構建了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長效機制;專業價值:形成了可復制的專業服務模式。團隊開創性地建立了"雙線融合"的持續服務機制,線上通過云平臺提供心理支持和學業輔導,線下開展定點幫扶和成長陪伴。同時,系統提煉實踐經驗,編制標準化服務手冊,為同類地區提供參考模板。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孩子們合影 通訊員侯炳旭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