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持續完善困境兒童保障體系,政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物質幫扶力度顯著增強。但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困境兒童在心理疏導、社交能力培育、成長規劃引導等"隱性需求"領域仍面臨多重挑戰。傳統幫扶模式中"重物質輕精神""重短期輕長效"的傾向,導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深層次需求難以獲得系統性回應。針對這一現實困境,"煌・筑夢鄉村振興促進隊"自組建之初便確立了"需求精準識別、服務專業供給、資源多方聯動"的實施路徑,力求讓關愛行動直擊痛點、取得實效。

圖為志愿者引導兒童填寫心理健康測評量表 通訊員宋瑩供圖
在心理支持環節,團隊展現出極強的專業素養。隊員們嚴格遵循心理學評估規范,運用國際通用的《抑郁自評量表(PHQ - 9)》《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權威測評工具,通過標準化訪談、行為觀察等方式,為600名孤困、留守及流動兒童建立動態心理健康檔案。這些檔案不僅記錄基礎信息,更整合了心理測評數據、日常行為表現等多維度內容,突破傳統靜態記錄模式,依托數字化管理系統形成隨服務推進持續更新的“成長追蹤系統”,為精準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兒童,團隊制定出分層分類的差異化干預策略。對于低風險群體,隊員們實施月度電話追蹤,運用專業溝通技巧動態掌握其生活學習狀況,及時發現潛在問題;為中風險群體量身定制“情緒管理工作坊”“同伴互助小組”等團體輔導課程,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互動形式,結合社會學習理論,引導兒童在體驗中提升情緒調節能力和心理韌性;對高風險群體則安排2名具備專業資質的心理咨詢師提供“一對一”個性化服務,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沙盤治療等經過實證檢驗的專業技術,深入剖析心理困境根源,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幫助兒童逐步化解心理危機。這種貫穿“篩查 - 分類 - 干預 - 跟蹤”全流程的服務機制,實現了心理關愛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在物質幫扶方面,團隊秉持專業精神,摒棄“一刀切”的物資發放方式。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開展前期摸排,精準篩選出200名有明確需求的困境兒童,實施“微心愿”定制計劃。針對低齡兒童認知發展特點,團隊精心準備彩色畫筆和繪本,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面向高齡兒童身心發展需求,則提供運動裝備和科普書籍,鼓勵他們強健體魄、探索科學知識。這種“按需供給”的模式,充分考慮到兒童成長階段特點,讓幫扶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圖為實踐團隊與困境兒童共同參與活動 通訊員宋瑩供圖
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此次活動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實踐,也是青年學子踐行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團隊負責人表示,日照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的實踐僅是起點,未來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通過"線上咨詢+線下輔導"相結合的方式,為兒童提供長期心理支持、學業指導和成長陪伴。同時,團隊將系統梳理實踐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流程與模式,為其他地區困境兒童關愛工作提供參考。相信在持續努力下,更多困境兒童將感受到社會溫暖,在關愛中勇敢追夢、綻放光彩。而這支充滿活力的青年團隊,也將繼續以責任與擔當為筆,在鄉村振興與基層服務的征程中書寫更多愛與成長的篇章。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孩子們合影 通訊員侯炳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