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幫扶模式中,“重物質輕精神”“重短期輕長效”的傾向導致困境兒童的深層次需求難以得到系統性回應。針對這一問題,“煌·筑夢鄉村振興促進隊”從組建之初便確立了“需求精準識別、服務專業供給、資源多方聯動”的實施路徑。
在心理支持環節,“煌·筑夢鄉村振興促進隊”隊員們嚴格遵循心理學評估規范,運用《抑郁自評量表(PHQ-9)》《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權威測評工具,為600名孤困、留守及流動兒童建立動態心理健康檔案。這些檔案不僅記錄基礎信息,還整合了心理測評數據、日常行為表現等多維度內容,依托數字化管理系統形成“成長追蹤系統”,為精準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圖為實踐團隊與困境兒童共同參與活動 通訊員邵一家供圖
這種貫穿“篩查-分類-干預-跟蹤”全流程的服務機制,實現了心理關愛從“泛泛而談”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在物質幫扶方面,團隊摒棄“一刀切”的物資發放方式,通過前期摸排篩選出200名有明確需求的困境兒童,實施“微心愿”定制計劃。針對低齡兒童,團隊準備了彩色畫筆和繪本,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面向高齡兒童,則提供運動裝備和科普書籍,鼓勵他們強健體魄、探索科學知識。
為了讓物質幫扶更具儀式感,團隊在日照萬達影城舉辦了“圓夢儀式”。孩子們不僅收到了心儀的禮物,還通過觀看電影《銀河補習班》、參與“成長能量餐盒”互動和心愿接力等活動,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愛。一名參與活動的兒童在心愿卡上寫下了他的感謝和以后也要幫助別人的決定。
為幫助困境兒童拓寬視野,團隊精心設計了5類成長研學活動,包括電影之旅、海洋之旅、愛國之旅等,覆蓋200名兒童。在“愛國之旅”中,“煌·筑夢鄉村振興促進隊”隊員們帶領孩子們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解激發愛國情懷;在“海洋之旅”中,孩子們通過觀察潮汐、認識海洋生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圖為志愿者引導兒童填寫心理健康測評量表 通訊員宋瑩供圖
此次實踐創新采用“高校主導、專業支撐、社會參與”的協同模式。團隊整合了山東省生命與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專業資源,動員40余名志愿者組建服務隊,并與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合作,籌集超過項目總金額50%的社會資金,有效擴大了服務覆蓋面。宣傳組通過市民政局網站、微信公眾號多方位平臺實時報道活動進展,吸引社會關注。團隊負責人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次實踐,不僅為孩子們提供幫助,還能帶動更多人關注困境兒童群體。
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此次活動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實踐,也是青年學子踐行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團隊通過系統梳理實踐經驗,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流程與模式,為其他地區困境兒童關愛工作提供了參考。
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通過“線上咨詢+線下輔導”相結合的方式,為兒童提供長期心理支持、學業指導和成長陪伴。相信在持續努力下,更多困境兒童將感受到社會溫暖,在關愛中勇敢追夢、綻放光彩。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孩子們合影 通訊員侯炳旭供圖